年关将至,李灿章忙得不可开交,每日游走市场、客户、田头之间。忽然手机一阵震动,翻开“99+”未看消息,“插播”着一声声道喜:“你们成全国典型案例啦,全省就四个!”
“80后”青年农民李灿章,在现在哪个app能买足彩冲蒌镇经营着侨农勤耕家庭农场(以下简称“侨勤农场”)。从回乡创办到成为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,工程师跨界的他,坚持以工业思维为农业画“CAD”图,一步步打通产业全链条,辐射带动周边南瓜种植超万亩,全年销量超3万吨,整体营收入超5000万元,享誉“南瓜大王”。
聆听李灿章的故事,“百千万工程”常挂在嘴边:从引入金融活水拯救了侨勤农场枯竭的现金流,到侨勤农场所在地西坑村凭借南瓜特色产业的“加分”入选了省首批典型村,再到如今侨勤农场和村集体强村富民公司合作发展南瓜深加工工厂……成长路上,李灿章始终与“百千万工程”同甘共苦、同频共振,“种”出了全国典型的南瓜“黄金链”。
奋战“三年初见成效”目标之年,让我们透过李灿章成长的小点滴,感受江门“百千万工程”发生的大变化。
脱鞋下田
好不容易穿上的皮鞋,李灿章却脱掉了。
李灿章本是农民出身。2009年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一家汽车零部件集团公司,李灿章先后担任设计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。到了2019年,当了十年白领的他,却主动选择“脱鞋下田”当回农民。
“我一直放不下农村。早在2016年,我便‘兼职’做农业,最初是建了个稻谷烘干厂,渐渐发展到大米加工厂,也积下些经验。后来看到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,心里也有份情怀,就下定决心专职干。”李灿章说。
“跳”出来没多久,李灿章却陷入了“内卷”。周围稻谷烘干厂、大米加工厂越开越多,被动等“米”上门越来越难。“坐不住”的李灿章另谋出路,开始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更前端,从加工转向生产,从坐以待毙改为主动出击。
2021年起,李灿章选择在冲蒌镇西坑村流转了520亩地“创业”。“最初,我们就认定反季节作物作为突破口,通过错峰上市确保价值基础。期间,我们反复试验了番薯、玉米等作物,最终‘百里挑一’确定下来南瓜这一单品。”李灿章说。
南瓜也分千奇百种。李灿章走访全国多地,仔细比对了贝贝南瓜、香芋南瓜等10余种热门南瓜品种,最终才从山东引进了易成活、易管理,适合本地种植的蜜本南瓜,开展反季节规模种植。
李灿章与南瓜的故事,自此掀开序幕。
五年计划
用网络热词来形容,李灿章是一个“J”人(喜欢有组织有计划地行动的人)。
“签约”蜜本南瓜后,李灿章就量身定做了的一个五年计划,从2021年至2025年,分阶段分任务推动蜜本南瓜“出圈”。“我们目标是用五年时间,围绕南瓜实行机械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生产经营,打通种植、管理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完整闭环的产业链,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成为本地又一顶‘瓜瓜’的特色产业。”李灿章说。
艺高人胆大的李灿章拿着自家仅有几百亩产地的蜜本南瓜,就敢去一二线城市开“专场”。“2022年起,我就开始在广州江南市场、佛山易运市场等大型农贸市场投入不少钱开批发档口,吆喝起南瓜的买卖,最高峰同时经营着6个档口。”李灿章利用这个阶段,断积攒口碑、积累客户,慢慢对接上配送公司、大型商超,以及美团优选、多多买菜等线上平台,逐渐掌握南瓜的市场销售主动权。
市场虽打开,问题也来了,哪来这么多瓜?这正是李灿章五年计划的关键一步——“订单”农业。“农业离不开土地,地在广大农民手里,带着他们一起干,才能上规模、成气候。”李灿章说。
恰逢此时,全省上下全面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主抓乡村振兴,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。这无疑为李灿章的五年计划注入“强心针”。在“百千万工程”东风下,李灿章在党委政府部门支持下,把自身的南瓜种植基地扩大到2000亩,并带着“订单”开始全国到处派,冬天在本地发单种植超过1万亩;到了夏天,就跑到湖北、山东、内蒙古等地“发单”……
凭借小小南瓜,李灿章做起了全国贸易生意
破产边缘
计划赶不上变化,好几次,李灿章没想到种地差点把自己搞破产。
疫情是李灿章五年计划里最大的“黑天鹅”。“那几年,疫情时常反复,部分地方因防疫的需要,南瓜运转出现问题,难以顺利收购和销售,让我们的业务一度陷入停摆,十分艰难。”
2023年,疫情的后效应一直困扰着李灿章。“很多客户的应收账款拉得很长,后来还出现不少坏账,让我们的现金流基本枯竭,几近熬不下去。”
生死存亡之际,“百千万工程”的“投资”拉了李灿章一把。“知道我们的难处后,党委政府部门帮忙争取了不少‘百千万工程’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,还为我们对接了一笔关键的500万元贷款,才得以渡过难关。”李灿章说。
这笔“投资”很快也收到了回报。“过去,西坑村由于山岭薄地、坡沿沟壑多,种植水稻收成不高。凭借侨勤农场创新发展的南瓜特色产业,为我们在省‘百千万工程’首批典型村的评选中‘加分’不少,是我们西坑村成功获评首批典型村的‘功臣’之一。”西坑村驻村第一书记郑健忠说。
“百千万工程”和青年农民的双向奔赴,在李灿章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。
全产业链
度过险关的李灿章,反而越战越勇,更敢放开手脚。
走进侨勤农场,连片现代化大棚孕育着“活泼”的南瓜苗,自动化水肥系统细心“呵护”成长,门外十多架大型农业机械成群结队当好“管家”,田间地头机耕设备装上导航仪精准“定位”生产……这些都是李灿章2024年的“最新大作”,其中不少,还是他发挥老本行用“CAD”软件画的设计图。
“过去一年,我主要瞄准南瓜产业链的堵点痛点问题来逐一破解,首先是不少农户反映育苗难,我们就投入500万元,建设了占地10亩的育苗工厂,全年可服务2万亩南瓜田的苗种需要。再是有农户反映农机服务不足,容易错失时令,无法及时管理收成,于是我们就投入200万元,成立了机械服务公司,全年可服务3万亩田地。”李灿章说。
“百千万工程”下的农场与村,“合伙人”关系越走越密。“今年我们利用‘百千万工程’的‘3亩地’政策,联合侨勤农场投资超2000万元建设侨农食品厂项目,重点发展南瓜深加工、延长产业链,制作南瓜泥、南瓜糕等副产品,并将南瓜皮、瓜瓤制作成高营养饲料,进一步提升南瓜产业链附加值,带动村集体和农场发展共同更上一层楼。”郑健忠表示,目前南瓜深加工工厂已完成主体框架搭建,正加紧引入生产线。
同时,侨勤农场农场还投资了200万元打造农耕教育基地,增设农文旅配套设施,串联周边红色文化村、民国村、温泉等乡村旅游度假资源,越来越多人慕名观光旅游;创立自有品牌“侨农汇”并注册商标,成功认定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生产基地”,南瓜开始出口港澳地区……
“南瓜大王”李灿章的南瓜,以及种南瓜的西坑村,知名度越来越高了。
从一到百
穿西装打领带,李灿章要做“有头有脸”的农民,把丢掉的“皮鞋”再穿回来。
“回顾几年打拼,我认为传统农业最大的短板是不注重商务,没票开、无售后、少服务,只能对接二道贩子,收益自然不会高,还被牵着走。我们夫妻都是从大公司出来,有一定商务工作基础。一直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,常年游走全国市场前端,以供给侧需求完善产业链,不断调整种植结构,更好保证南瓜的优质优价和农户的长久收益。”李灿章打趣道,自己也算农民“白领”。
“其实搞农业和开公司大同小异,老板不一定得样样都精通,比方说种苗可以和农科院所合作,生产种植可以请来老师傅料理,管理模式可以到外地学习,最重要的是整合资源、发挥效率。”在李灿章看来,融合科技创新,才是农业最大的新质生产力,才是保持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。
“黑皮冬瓜曾是冲蒌镇闻名全国的特色农产品,但是个体普遍较大,缺乏机械化收成手段,人力、搬运成本高,越来越不符合小而精的饮食趋势,导致如今逐渐下滑。反观蜜本南瓜、贝贝南瓜、香芋南瓜等新兴农产品,短短几年就成为市场新宠。我坚信,未来从种业到生产再到销售,科技都一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变量和增量。”李灿章说。
展望下一个五年计划,李灿章最大的抱负是拥有属于自己的科研专利。“当下,我们正抢抓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‘百千万工程’的契机,大力合作提升科研合作力度,深化应用南瓜产业链从‘零到一’经验,积极拓展辣椒、水稻等特色农业产业,打造‘一到百’的扩容升级,为乡村振兴真正打造更多富民兴村的好产业。”李灿章说。
如今,李灿章收获了,与他共同成长的江门“百千万工程”,也正硕果渐丰:“广东第一田”三年提升工程加快实施,陈皮、鳗鱼等六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实现三年翻番,2024年总产值突破800亿元。新会陈皮农业品牌影响力连续三年评为全国第1。60%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,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.6%、增幅珠三角第1……
“百千万工程”的“三年初见成效”目标之年和李灿章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,值得期待,更多喜讯传来、更多蜕变发生。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、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、知识产权等问题,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。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
联系方式:0750-5565827邮件:tssxzzx@jiangmen.gov.cn